1)第118章:动物考古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实苏亦说的有些片面了。有时候,这些发掘都是联合考察的,有人类学专家也有考古专家。比如裴文中先生就身兼数职,这两方面都研究,贾兰坡先生也是如此。那么元谋人呢?云南元谋人啊。中学历史课上,没少讲。大家再熟悉不过。跟建始一样,元谋也是地名,甚至元谋一词,就出自傣语,意为骏马。其实,苏亦对元谋人发现地点,不陌生。他前世在云大读书的时候,还曾经去过元谋人的发现地点——那蚌村。“一开始,元谋人只是发现了一颗牙齿化石,并不是完整的头盖骨,所以大家现在看到的头盖骨,其实是复原品,不然,要是拿一颗牙齿化石过来跟大家讲课,估计大家也是一脸茫然。”大部分的古猿或者古人类化石的发现,都不是完整的头盖骨,都是人类学家经过技术复原的。如果是前世,那么这种复原就方便很多。要说化石复原这个方面,重庆自然博物馆做的就挺好。前世,苏亦还曾经去重庆自然博物馆参观过他们的“熊猫时代”展览。当时,川美跟自博合作弄了一个熊猫化石的数字化复原工程,直接用3d打印的实物展品,将与靠传统技法复原的化石骨架同台展出,科技感十足。想到这里,苏亦突然说一个题外话。“大家可能不知道,史前时期大熊猫曾是古人盘中食物,人类与熊猫同行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至云南禄丰古猿。”“真的假的?”“大熊猫,国宝还曾经是古人类的食物?古人类那么豪横?”1988年我国将大熊猫列为国家1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国宝”只是一种称谓,是习惯用法。所以,这个年代的食铁兽被称为国宝,也没毛病。苏亦继续说,“大家熟悉的蓝田猿人、北京猿人、官渡智人等数十处遗址里,亦有人与熊猫同行的记录,在重庆的奉节、巫山等地的古人类遗址中,专家们也发现过属于大熊猫的骨骼化石。但在人与熊猫同行的岁月里,彼此之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和谐相处到成为餐桌食物,再到国宝相待,大熊猫一直与人类形影不离。在100万1万年前的这个时段里,正是在重庆盛产的巴氏熊猫繁衍的鼎盛期,同时也是人类智慧的高度发展期。”说到这里,苏亦停顿一下,“大家是不是好奇我为什么突然跑去说熊猫啊?”“其实,咱们研究旧石器时代考古,并不仅仅是古人类,也可以从动物考古方面入手,如果大家未来对动物考古感兴趣的话,也可以去研究这个方向,咱们国内做动物考古研究的学者,应该是没有的。嗯,跑题了,咱们先回到元谋人身上。”国内专门研究动物考古的学者,黄妘萍算一个,而且她现在就是吕遵锷的研究生。然而,听到苏亦这话,吕遵锷的眼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