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七章 影响_圣仙王途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是将之奉为至高经典。

  大匡皇朝有自身的道德和观念的标准,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治国理念,圣道在治国的理念上显然和道德经有抵触,这就是瑕疵,极大的瑕疵,所以道德经注定不会像在华夏一样,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

  大匡皇朝发展四百多年,成就的圣人近百位,大多都已经“举霞飞升”,留下的著述大多都成为世人拜读的经典,其中不少经典其理论不比道德经有丝毫逊色,所以在圣人经典浩如烟海的大匡,华夏文明的大著作并不一定能大红大紫。

  吕杨刊发的两部兵书也是一样,仅仅只是众多兵部的其中一部,偶有“亮点”,可以振聋发聩,但是要比肩诸圣著述的经典,还是不能,除非日后吕杨成就圣人,到了那个时候,他的著述才会被抬升到圣人经典的高度上,历久永恒,照耀千古。

  吕杨自然很理智,他自己绝不对高估华夏的道德经、老子、四书五经等等经典在大匡皇朝的作用。

  就说四书五经,吕杨作为后世之对人它们并不感冒,甚至都不会去读,因为世易时移,很多内容都不再适合,当然其中很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还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为世人接受的普遍理论和普世观。

  当然了,吕杨更不会头脑发热地认为将四书五经弄出来,就一定能够在大匡皇朝大红大紫,压住所有的圣人经典,成为读书人人人信奉的至高“经典”。

  对于这一点,吕杨还是十分清醒的。虽然华夏的古代读书人将四书五经奉为经典,但是吕杨并不认为这些书有多么的了不得,大抵是后世的读书人无书可读,或者是知识面狭窄,或者是读书人出于垄断或者某种利益的驱使,或者是出于某些原因,将前人的著述抬得过高,以至于自我造神,自我界定,认为后来者无法超越。

  确实存在这样的观念,大匡皇朝也是一样,历代圣人关于礼乐射御书数的著述经典在前,即便是四书五经出世,也会泯然于世而已。即便如此,吕杨当用则用,不会有任何思想负担,原本借自己的手将华夏的精粹传播出去,本身就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若是借此能够影响一批人,给人予积极向上、正确乐观的人生指导,那就算没有白费功夫。

  《丹道》这本书,能够风靡九州可以说是必然,因为一个“利”字。大利于世,则大兴于世,古往今来,任何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至理。

  因为《丹道》的刊发,一时间让整个皇朝九州的金铁价格暴涨,更让炼制辟谷丹的五谷,以及各种草药、灵石等丹材价格暴涨。

  一时间商人受益,农民受益,种植草药的药农受益,寻常灵石的普通人也受益,九州上上下下,各个阶层均受益不小,间接的刺激了商业的繁荣。

  临水山庄收购丹材也受到了影响,幸亏山庄早就有了应对的办法,各地修建的药园开始小批量的出产一些常见的灵药,至于罕见的,还是需要去深山老林里采集。

  根据不完全估计,全皇朝九州,催生出了一大批专业的药农,以及采集灵药、灵石的巡山人,也富了这一大批人。

  临水山庄遭到冲击是必然,这个早就有预见,所以没有人慌张,毕竟临水山庄可不指望能够垄断灵丹市场,也没有这种狂妄的心思和野心,大利于世才是正确的选择。

  ……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