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四三章 大改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江西百姓又不缺盐。”

  “江西一省,各处私盐泛滥。”

  “而私盐最泛滥之处,在吉安府。”

  “臣斗胆,以吉安府为例,说清楚江西盐政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皇帝示意许可,确实,江西每年的盐引实销都在一半左右,早已经是个老大难问题。

  林敏便用吉安府的例子,把这件事彻底讲明白了。

  原来,吉安府的盐,是归广东的,吃的是广东盐。

  明末大乱,还涉及个收复台湾府的问题。

  广东、福建那些年始终是前线,拉锯、海战、登陆反登陆、劫掠反劫掠,大顺打的又是保天下的旗号,既没法勾搭荷兰人,也没法勾搭葡萄牙人。

  战乱,导致食盐产量锐减。

  广东、福建的盐产量锐减,又牵扯出新的问题。

  比如吉安府,原本是广东盐区的,朝廷收税得考评官员,考评官员肯定要涉及税收。

  涉及税收,就得涉及官方督办把盐卖出去。

  盐业专营,专营意味着朝廷必须以行政力量,保证专营,即保证专营垄断商人获得利益,否则谁花钱缴税买盐引啊?

  广东、福建作为两岸对峙前线,食盐产量降低,这几乎就是明晚期,两淮盐政“有引无盐”的翻版,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

  现在的淮北盐政改革,即便改革前的政策,也和之前不一样。

  而之前,闽、粤等地的盐政,是商人到府、州、县承包,然后拿到承包单据后,上面报总账,按照承包额,再放引。

  问题是广东的盐产量即便不降低,也还是缺盐的。

  为何?

  因为这又关系到人头税、盐税问题。

  人口越多,要缴纳的税越多。

  要缴纳的税越多,地方官完成的难度就越大。

  考评要是连税收不都不考评,那还考评个屁?

  隐匿人口在税法改革之前,对地方官是有利的。

  人头税倒是还好,也甭管是隐匿的就不收了,还是地方上做假账、给朝廷账目上的人头税交齐剩下的自己分了,那都无所谓。

  关键是盐。

  隐匿的,只是账本统计上的人头。

  谷/span可不在账本统计上的人口,也是要吃盐的。不是说不往账本上统计,这个人就不用吃盐了。

  本来就因为战争前线的缘故,盐产量降低了。现在又有大量的隐匿人口要吃盐。

  盐商是脑子多抽抽,不去距离盐产区更近的地方卖盐,却跑到吉安府卖盐去?

  再说,隐匿人口吃的盐,必然导致官盐的产量降低——得把很多盐产量报成私盐,隐匿人口只能吃私盐。

  吃官盐朝廷就算再笨,也会感觉到不对,几个人啊怎么吃这么多盐?怎么,别的地方都是一人一年吃五斤盐,这江西人是特殊材料做的,一年吃40斤盐?

  这就导致,引多、明面的盐少。

  吉安府的商人压根不去买引。

  商人不去买引,上面考评难道管得到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