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五五章 多歧路,今安在(十四)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德不是黑色,竟然是蓝的……“贼以水德,尚蓝”。

  所以,大顺的军装,是蓝的。

  所以,南洋的种植园,尤其是爪哇,成为了和海地并列的靛草产地。

  只不过,巧合的是,在合成染料出现之前,如果工业革命爆发,最适合的普遍染料,恰恰是靛青。

  便宜,且能量产,最适合工业化。

  否则像是胭脂红之类的玩意儿,贵,用在机械棉布上不合适;而槟榔之类的染料,色彩又不是大顺这边喜欢的。

  所以,此时大顺此时在印度的贸易进口商品中,没有靛蓝,因为印度的靛蓝出口,要等着93年的风暴刮起来后,英国人傻眼了、产业链断了,才开始在印度大规模搞靛草。

  反倒是印度的染料原料,是由大顺提供的锡兰槟榔,他们比较喜欢这个色儿。

  以上这些,就是大顺和法国,在面临印度问题时候的不同。

  所以,刘钰从没有用资产阶级的视角和世界观,去和皇帝讲印度的故事。

  因为虽然有资本主义的贸易成分,但这成分只能引起皇帝的兴趣,却还不足以让皇帝下决心搞印度。

  至始至终,刘钰都是站在一个标准的、天子之臣、封建统治阶级的视角,去忽悠皇帝搞印度。

  三个视角。

  老马的【商业资本,在优势的统治地位中,到处都代表着一种劫掠、抢夺的制度】的封建统治者特色理解下的逆练,也就是收税。

  这个不必提。刘钰盐改之前的盐引商、荷兰人之前在爪哇是怎么压糖价的,就叫商业资本优势统治地位下的劫夺制了。

  另外两个,就是棉花和硝石。

  从资本主义的视角看棉花,和从大顺封建统治者的视角看棉花,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的视角,不必提。

  皇帝的视角,在于皇帝不想让华北、中原地区种棉花。

  希望他们多种点粮食,棉花稍微种点可以,自己够用就行,不要把大量的土地都种棉花。

  心里不踏实。

  苏北可以种棉花取利,因为苏北运输方便,而是被皇帝视为“外”,而不是“内”,扔出小农经济这个皇权基本盘之外了。

  真出了事……看出什么事。

  出事了,有海运优势,方便调集粮食赈灾,出不了大事。

  出事了,可以封锁粮食,方便镇压,还是出不了大事。

  中原地区要是被松苏地区传染,不种粮食都跑去种棉花了,无形的手倒是可以调节,但问题是调节需要时间,皇帝怕还么调节完,起义军先把他家祖坟扬了。

  没粮食可是大事。

  尤其是大运河被刘钰掐了,京城漕米是稳住了,可河南等地要是出了大饥荒,运河运米就不能指望了,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多种粮食吧。

  当然,最好是非核心区,种棉花,来满足商品经济发展下的棉花需求。

  这几年,伴随着垦蒙、闯关东等活动,华北地区一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