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四九章 王谢燕、百姓家(上)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其余的人。

  皇帝走的小路两侧,是一片麦田。这片麦田,是皇帝在祭祀先农坛劝耕之后,自己种下的……当然,这种自己种,主要是走个形式,象征性地扶一扶犁铧,几十亩的地,皇帝可能也就象征性地扶了一二亩。

  西苑水多,若是皇帝亲耕,自又不缺人,挖个水渠引水还是很简单的。

  但这片麦田的远处,却如脱裤子放屁一般,摆着一个烧煤的、用蒸汽的抽水机。

  此时并未发动,但显然,应该用过,用来往这片实际上只需要挖个渠口根本不用抽水机的麦田送水。

  更远处的建筑旁,隐约可以看到几根高高的、涂满了沥青防虫防腐的木杆子,上面挂着一些瓷烧的葫芦,缠绕着一些长长的线。

  那是刘玉“进贡”的贡品,一整套纯靠手工业者不计成本、此时无法工业化量产的小玩意儿,是用来取代油灯、蜡烛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乱七八糟的类似的玩意儿。

  老皇帝往前走着,刘玉亦步亦趋。

  老皇帝也没有和刘玉谈黄河的事,也没有谈刘玉这一次回来后派去修黄河的人选是否有所举荐等。

  而是默默地走了一段路后,皇帝慢悠悠地说道:“这片农田,亦算是朕亲耕。麦田长势极好,撒了许多的硝石、鸟粪石、骨磷粉……去岁,此田亩产竟有八百余斤。”

  “卿那时尚在济南,朕引群臣来观,当场称重,群臣皆惊,或言祥瑞、或作诗而贺、或言朕之功德以应上苍……”

  说着,皇帝又指了指远处的蒸汽抽水机。

  “此物,比之水车,不需多少人力,昼夜不停,实非人力所能及。这西苑倒并不缺水,亦不乏人工,朕却命他们非要用此物提水。”

  说罢,老皇帝停下脚步,看了一眼四周,缓缓道:“朕这几年,常来此处。”

  “卿可知朕来此处,总想着一首古诗,不知爱卿能否猜得到?”

  刘玉也不说猜不到,也没有去猜,而是用了一首人尽皆知的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皇帝听刘玉背完这首诗,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许久,笑声方歇,却诵了另一首似乎并不搭的诗。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念罢,又看了看远处的蒸汽抽水机、撒了硝石等天然化肥长势喜人的麦田、以及远处若隐若现的线杆,又重复了最后一句。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若能如此,天下大定。以往不知何处往,今日方知路何方。”

  刘玉自是听得懂皇帝是什么意思。

  他也看了看四周,对于皇帝念的这句诗,心里想的却是“今日方知路何方?你知道个锤子你知道。你懂什么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吗?你以为工业化让这些东西飞入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