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一五章 城里城外(下)_新顺1730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直接与满清在广东交易,巴达维亚中转港的优势地位渐渐消失,一些船主去巴达维亚赚钱的营生,就是运送福建契约奴,要不也得空船去。

  城里城外,两边的心思根本就不一样,劲儿也使不到一处去。

  站在城里华人的角度,又分为两类。

  一类,是甲必丹、雷珍兰、糖厂承包者、富商、包税人、放贷者。

  他们也不希望城外的华人起义。

  一则两边的阶层不同,根本不是一路人,悲欢并不相通。

  二则城里的华人作为经营者,城外的暴乱也会影响他们的产业。

  三则他们一直试图融入荷兰的统治阶层,一个稳定的荷兰殖民政府,有助于他们的产业和利润增长。

  四则就是担心城外的华人起义,他们会受到牵连,导致觊觎他们产业金银的荷兰人,趁机把他们流放,把金银吞掉。

  第二类,是小手工业者。

  比如厨师、开饭馆的、做小生意、货郎、磨剪子戗菜刀补锅的手艺人等等。

  他们完全是骑墙看的态度。

  如果起义成功,或者迫使荷兰人接受了条件,废除了人头税,当然是好事。

  他们也得缴纳人头税,若能城外那些人死一些人,流一些血,他们也能跟着沾光,当然是好事。

  如果起义失败,按他们想,荷兰人也不会为难他们。

  因为巴达维亚除了大宗的海运贸易、和公司垄断经营的之外,可以说是这些华人撑起来了巴达维亚作为一个城市的繁荣。

  没了他们,不但公司每年要少收几十万银币的税,而且巴达维亚也就瘫痪了。

  而且因为荷兰人的殖民政策,这些小手工业者对荷兰人的恨意,其实在他们头顶的华人包税人之下。

  毕竟荷兰人一般也接触不到,华人有自己的圈子。但是,米市、鱼市、赌场、唱戏、小生意、酒水等等这些,都是被高等华人承包的,衣食住行,连拉屎都有包税的。

  可以看成是宋时的买扑制,年初拍***如米市,花1000盾拍下来,先把钱往殖民政府一交,今年能收多少税,全看各自本事。包税人……是有本事刮地三尺的。

  对于城外的华人,这些小手工业者则处于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心里同情,但要让他们跟着一起干,也会犹豫;有穷弟兄跑来藏着,也能帮一把;但和外面那些交不起人头税的苦哈哈一起造荷兰人的反,却又不太敢。

  就算城外那群人打进了巴达维亚,遭殃的是荷兰人和高等华人。就算“均田免粮”、“分配土地”、“糖厂充公”,也和这些这些小手工业者没关系……

  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

  就像是卖馄饨的,他就不信城外的奴工华人起义成功,能把他的馄饨摊子抢了?

  最多也就是吃碗馄饨不给钱而已。甲必丹倒是不屑于吃馄饨,但要是真吃馄饨,就算给钱,也不敢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