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85章 川藏线上的背包客_我收阴货那几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徒认不出来年代怎么办?

  哎,人家还真有办法。

  每家友谊商店,都有一本牛皮纸装的收购定价手册。

  手册上就明确的写了,看款给价。

  嘉靖,万历,隆庆都是十三块一件。

  成化三十一件。

  康熙十块,雍正二十快,乾隆十五块,嘉庆往后到宣统,官窑瓷统一按七块收购。

  无款瓷老窑统一按八块收。

  这可真是个好办法,对他们来说也省事多了。

  如此一来,基本上就不会赔钱,光挣钱了,因为凡是那时候老百姓拿来卖的,就没有假货。

  存世仅一件的宣德吹釉撒蓝大碗,就是这么收来的。

  当时老太太拿着这碗来友谊商店,想卖了换点钱,这碗一直搁在老太太家里喂猫用的。

  小学徒一看这碗底下没款没字,就拿出来定价手册一翻,当时就给了八块钱!

  老太太心想自己的猫食盆竟然能换八块钱,当场就高兴的不行,拿上八块钱就将撒蓝碗留下了。

  后来老专家轮班过来,他一看见柜子上的这碗,眼睛都看直了!

  老专家又叫来了老专家。

  这被叫来的老专家又把老馆长叫来了。

  他们为了确定,连夜又跑到景德镇,亲自看了那一片从御窑厂地层中出土的撒蓝残片,这才将这东西确定下来。

  为了表达歉意,后来商店又给老太太补了200元,还给了一面锦旗。

  扬州博物馆,那件元青花反白青花龙纹瓶也一样,都是从民间流过来的。

  司机楚大哥的生意是黄背包,这也是早些年的叫法,特指内地人背着小包,来藏区收购东西,现在很少有人这么叫了。

  华强北也有很多背包客,不过那是倒腾手机的。

  那种背包客和这种黄背包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

  那个年代,天路未成,藏区地理偏僻,也没有随处可见的银行,大家唯一认可的东西就是现金。

  黄背包徒步深入,从各个牧民家中收购老蜜蜡,老唐卡,老佛像,老天珠。

  以及其他老的金刚杵,转经轮,嘎巴拉,舍利塔等等法器。

  要是来一趟,包里不带足现金,万一碰到好东西或者碰到同行了,那就哭吧。

  明明只要买回去就能翻数十倍,可就是因为包里现金不足,最后只能铩羽而归。

  等再过来的时候,东西早就被人截胡买走了。

  所以,那时候凡是干这种黄背包生意的,包里不装个几十万现金,你都不好意思来。

  随着科技进步,微信支付也普及了,这种现象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潘家园摆地摊的很多,尤其是在四区大棚东北角那块。

  那几个老哥天天摊子也不看,整天在那打牌吹牛逼,就是有人来买东西也是爱答不理的。

  少有人知道的是,头十几年,那几个人也是早期来往藏地的黄背包之一。

  现在只不过是钱挣够了,又闲不下来而已。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