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八十八章 大明武官毫不相关的官阶与职务_大明王朝158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规定是基于洪武年间的卫所屯田制上的,按照朱元璋当时的计划,正三品以下武官和吏员的俸粮与军士的月饷,应均由屯田支付,不足者由户部清吏司调补,各勋戚武官、正三品及正三品以上将官的饷粮,则分别由户部调拨。

  陈蚕和吴惟贤现下困境的根源,恰恰就在于卫所屯田彻底崩坏之后产生的“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

  倘或卫所屯田制正常运转,那怎么也轮不到他们两个浙江乡民纯粹靠当营兵抗倭立下军功,就在官阶上分别升到正三品和正六品,正是卫所屯田的废坏给了他们立功当官的机会,可这废坏的卫所屯田又同时剥夺了他们享受明朝前期正常卫所武官薪俸待遇的权利。

  不过陈蚕和吴惟贤从在义乌当兵从军的那一刻,就没指望过能从卫所屯田里获得应有的军饷待遇,在戚继光开始提议在义乌募兵的那一年,九边卫所就已然是在靠盐课、开中以及京运年例银维持了。

  戚家军和其他所有的家丁营兵自然也是靠京运年例银生存,所谓的“京运年例银”,说白了,就是皇上朱批后,朝廷从京城直接调拨到九边的钱粮物资。

  陈蚕和吴惟贤当初应征从军看重的就是这一份与卫所旗军不同的丰厚待遇,对他们而言,一年十八两银子的军饷可比无从兑现俸禄的品秩官阶重要多了。

  假设兵部给陈蚕一个选择,让他在官衔归属地河南都司与蓟镇南兵营之间作出最终抉择,陈蚕也肯定宁愿选择留在蓟镇南兵营。

  毕竟留在蓟镇他还能有机会不断立功为讨要军饷争取筹码,而要是去了河南都司,那笃定就成了一个活脱脱的“灯笼壳子”,外头好看里头空,尤其陈蚕还是一个不愿做亏心事的人,在不吃空饷、不喝兵血的前提下,好兵陈蚕也只能依照大明官场的规矩讲讲官场套话。

  陈蚕的意见是,求人不如靠己,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现在朝中情势显然比较复杂,要是闹上一闹说不定会让情况变得更糟,既然向上反馈的渠道一时出了岔子,不如让南兵们自己为自己找出路。

  “不管怎么讲,屯田都是恢复不到国初的情况了。”

  吴惟贤沉默片刻,决定绕过官话,说几句实际的,

  “说哪个场面上的话都没有用,倘或屯田能解决口粮问题和军需供给,那朝廷为何还要授予归降的蒙古人官职?将领们为何还要给麾下家丁封以额外厚饷呢?直接把九边逃亡的卫所旗军遗弃下来的屯田拨给他们耕种不是更省力省心?”

  陈蚕道,

  “卫所旗军是军籍,每名屯种旗军分耕军田一分,就要给本军交纳正粮十二石,给卫所军官交纳余粮十二石,除此之外,还要承担各种力役,甚么银差、力差、养马、采薪、烧炭、采草、营造、修渠、筑堤,都是他们的本分活计,同卫所军丁比起来,营兵除了操练守备,基本上就没甚么其他分外之事了罢?”

  吴惟贤道,

  “屯田问题的根源不在职内还是分外,更不在辛苦还是劳累,咱们在老家的时候都是种过田、挖过矿的罢,说起来都是为了一口饭吃,可是廷纶兄,种自己的田、挖自己的矿,同当佃户种地主的田、当矿工挖矿主的矿,那滋味可是不大一样的罢?”

  陈蚕笑道,

  “确实是不大一样,但蓟镇现在分下来的都是军田,又哪里来的地主呢?”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