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半月谈_汉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报纸其实很早就出现了。

  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实行的是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叫做“邸”,各郡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主官之间做联络工作。

  他们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正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这称之为邸报,一直延续到明朝。

  到了清朝,邸报更名为京报。

  吴争其实早就想将报纸推向大众,这是开启民智最快速的方法。

  可一直以来,大将军府所辖之地,连年的战争,加上嘉兴以北各府一直被战火笼罩,报纸没有合适的运作环境。

  而且,当时民间识字之人确实不多,一个县,收拢识字这人,也就百中取一,这还是因为江南比较富裕。

  但眼下不一样了,单就绍兴、杭州、嘉兴、松江四府之地,三大院校的生员加起来就有万人

  之众。

  这还是一届,三年多了,年年都有招收,年年都有毕业。

  所以,将报纸推向民众的时机到了。

  一户人家中,只要有一人识字,就可以将报纸的内容说给家人听,并解释清楚。

  吴争推行报纸的用意,其实只有一个。

  让百姓明白,什么才是国家、民族、正朔。

  只有明白,才可以真正去选择,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波逐流。

  而对于陈子龙的任命,其实是吴争考虑甚久的结果,陈子龙有才是公认的,当然这才,更多指得是文才,文才也有分类,陈子龙的文才,更擅长的是诗词歌赋。

  明朝的进士,在当时的社会中,几乎是全能的。

  科考考的不仅仅是文章,在明末时,同样增设了武科(不是武举),这也是史书上经常看到,明明是进士文人出身,同样在带兵打仗,而且还打得不错。

  譬如钱肃乐、张煌言等人,都是正经的进士、举人出身,可一样能带兵打仗。

  陈子龙也一样是进士出身,但他的偏好,更适合谋划、编撰。

  但吴争用他,也并非仅仅是陈子龙笔杆子过硬,而是陈子龙的性格,为求目的,不择手段。

  五年时间,治下十一府中,旧势力、旧观念只是蛰伏,而非被清除。

  既然时势不允许吴争用更为激烈的手段,那么,文攻不武斗,成了吴争眼下唯一的选择。

  所以,吴争用陈子龙,以他犀利的性格,去抨击官场、商场、民间的弊端。

  当然,吴争也做好了思想准备,因为陈子龙是把双刃剑,伤人也可能伤己,但吴争自问行端立正,所谓事无不可对人言嘛。

  报纸配合明社,及三大学院,对社会思想的影响力,这涉及的人数,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以财政司资助,以成本价的五成,亏本向民间销售,并以里、村为单位,建立免费的报栏,供人阅读,以了解时势。

  就这样,一场前无古人的,让民众真正参与进来的思想变革,正悄悄地在十一府土地上发生了。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