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九章 子公司_重写科技格局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申请了,没通过。”何文康平静的说道,“因为国家本来就有委托科研单位在研究光刻机,以企业为个体去申请并不容易,不过你如果能拉上长光所,拉上45所,再拉上清华江大,结果就不好说了。”

  “多谢何总提点。”孟谦真诚的表达了谢意。

  “还有...”何文康沉默了一会儿后再次开口,“45所那边,我会帮你。”

  孟谦侧过头正好与何文康对视,何文康马上解释道,“我是为了工厂,当然,我内心同样希望你真的可以改变光刻机的国内情况,到时候我的晶圆厂会是你第一个客户。”

  “好,我的第一台高端光刻机,给你留着。”

  ...

  中午吃饭的时候,因为孟谦对员工们做过详细的了解,所以可以很快融入到大家中间,很多员工对于新老板的陌生感有了明显的淡化。

  孟谦还特地多跟张国强聊了会儿,以消除他心中的不安。

  下午,把公司前期发展策略跟关向文对接好之后,孟谦便回了杭城。接下去一段时间,孟谦的精力放在了公司商业系统项目组这边,他之前给过他们一个任务,现在,他跟着大家一起加快开发进度。

  从4月3日到5月3日,孟谦几乎推掉了其他所有事情,就这么在公司进入了无我的开发状态。

  2001年5月4日,在米国完成了离职后一个月交接的萧博识带着妻子跟孩子抵达沪上浦东机场。

  简单休整了一天,5月5日,萧博识到大风科创报道。

  公司最后给他的定岗是运营总监,主要负责公司对外的战略布局,对内的企业规划以及员工统筹管理。

  而在米国交接的这一个月时间里,萧博识一直主动在做一件事情,根据大风科创的情况和未来发展方向帮孟谦物色合适的人。

  对于那些一心回国,谁都挡不住的人才,萧博识会通过他的资源去给孟谦介绍,同时,他身边有一个群体就是跟他一样在挣扎要不要回国的人。

  借着互联网寒冬这个共同的导火索,萧博识一直在邀请大家回国看看。

  从萧博识入职的第二天开始,每天都有海归或者准备归国的海外同胞到公司拜访。而那些在米国呆习惯了的华人对华夏当下最大的感受就是,太拼了。

  在米国,上班八小时还要分成工作三小时,唠嗑五小时。

  在华夏,上班八小时,加班十小时,外加唠嗑三小时,至于睡觉?什么是睡觉,就那个时有时无的玩意儿么?

  华夏程序员钱多话少死得早的标签以为闹着玩呢。

  经过了一周的时间,萧博识快速融入了公司并开始了管理制度优化工作,同时与孙晓静一起制定了新的招人计划,主动承担一定的招聘工作。

  有了萧博识的助力,孟谦确实省心了一些,后面公司几个重要的管理岗慢慢凑齐合适的人,他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研发上了,孟谦估算了一下,公司的“大项目”也要抓紧时间上了。

  2001年5月13日,孟谦拉着公司商业系统项目组一起熬的产品终于成型。

  2001年5月14日,孟谦到沪上完成新公司注册手续,为了方便后面的一些操作,光刻机这一条线孟谦重新开了一家子公司来操作,而且注册地放在沪上,因为可以得到沪上的政策支持。

  为了方便在业内的宣传,公司取名叫做沪上光电科设备有限公司。

  2001年5月15日,完成了前期工作的孟谦坐上了飞机,前往长光所...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