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9、沧桑朝市论新局_重生之大科学家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新进入大清体制内,确实算得上是“东山再起”。

  张元济顿时停下脚步,回头望着孙元起:“百熙此言何意?”

  孙元起似乎顾左右而言他:“刘潜楼过段时间该挪窝了。”

  张元济出身名门望族,也在官场上打过滚,自然知道孙元起的意思:“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是实缺京堂吧?只怕我资历太浅,难登大雅之堂。”

  孙元起笑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菊生先生是光绪壬辰科(1892)进士吧?学部右侍郎宝熙应该是您的同年。而且在散馆之后,您还先后担任刑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大学堂总办等职,怎么能说自己‘资历太浅’呢?”

  清代官场所讲资历,首重哪一科登第、哪一年散馆,这不仅表明你的辈分先后,还能说明你手头有什么资源。“同年”可是比“同袍”、“同娼”、“同赃”还铁的同窗、同志加战友关系。同一科二三百人,经过十多二十年奋斗,总有几个爬上了高位,剩下的人只要和他们拉好关系,都可以混个肚子圆。

  此外,在某些重大政治事件站过队也是资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好比参加过长征、打过曰本鬼子、蹲过渣滓洞一样,参与维新变法并被革职也能成为一种显赫资历。

  就张元济所在的光绪壬辰科中,眼下位居三品以上的就有学部右侍郎宝熙、宪政编查馆总务处帮总办汪诒书、云南按察使汤寿潜、四川提学使赵启霖等人,这些都可以成为张元济上进的助力。wwhotskhotskhotsk最最关键的是,在分管京师大学堂的学部里,左侍郎孙元起、右侍郎宝熙都是张元济的熟人!

  孙元起趁热打铁:“希望您在执掌大权之后,能洗刷旧习一整乾坤,使得京师大学堂成为能和经世大学媲美的京城第一高校!”

  张元济莞尔一笑,径直去了。至于之后究竟如何打算,就只有他自己才能知道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杨度久去不归,再也没人给孙元起分析朝中风云变幻。孙元起只得自力更生,在批改作业、撰写论文之余,抱着邸钞、报纸暗自琢磨。这一乱看,倒让他发现了某些清末不为人知的细节。

  在历史书上,总会描述清末zhèngfu有多么颟顸无能、官员又是多么昏庸。孙元起却在新闻中看到一个举步维艰的zhèngfu为了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所做出的各种努力:颁布法律,兴办学校,抗洪救灾,修筑铁路,禁种罂粟……其中最让孙元起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清zhèngfu对于**事务的处理。

  无论怎么说,在清朝以前,中原对**的关系除了和亲就是羁縻,谈不上什么有效而直接的管理。只有到了清朝,中央zhèngfu才开始涉足**的权力分配,并且越来越重视。到了晚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