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5、135 兰花_在年代文里搞扶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犯错就好是大部分干部的心理。

  但不大胆的尝试,怎么推动发展?

  中庸思想,害人不浅。

  长缨从来不是保守派的,她做事大胆的很,胆大却也不是肆意妄为的那种。

  事前先调查,仔细分析可行性,一点点的做工作。

  只不过在她看来的一点点,对于大部分干部来说都是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的那种。

  “郑委员你觉得如果把船屋渔民迁移上岸的话,把他们安置在哪边更合适?”

  郑委员是在建设局的局长,对平川地区的地形地貌最是熟悉,“如果要做近海养殖的话,那除了养殖外是不是还要做粗加工?如果做粗加工的话那就还得建设一个加工厂才行,不知道长缨主任你想做多大规模的加工厂,如果是小规模的话,那大概能有五六处可选。如果加工厂规模大点的话,还得考虑到出口,这样的话就剩下两个选址了。”

  他说着站起身来,拿着笔在会议室墙壁上的地图上圈了下,“这里,梁家港是一个不错的港口,还有这边的辛湾港也不错。这两处都可以做运输码头,也可以建造加工厂。”

  说着他又画了几个小圆圈,“如果是分散开的话,这几处倒也可以用。”

  说着又是介绍那五六处小港口。

  长缨对这位郑委员印象不算多深刻,毕竟后者很少在会上开口。

  到底是专业不对口啊,瞧瞧涉及到自己的业务范围话也多了起来。

  “我想的是在梁家港这边,不过具体的话还是得研究下这港口建设的可行性,我想请相关方面的专家来给点意见,你觉得怎么样?”

  “应该的,咱们平川的海港都是小港口,如果想要搞一个大点的港口,是得有专家提意见才行。”郑委员十分好说话,“我也就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的水平。”

  什么水平长缨多少有了点数,“成,那回头联系专家让他们给出一些意见。”

  加工厂要依托于港口,那船屋渔民迁移的地点自然也得依托于加工厂,这么一来移民地差不多就有了具体的方向。

  但是要确定下来,还得再等些天。

  六月中旬,长缨等待的几位专家姗姗来迟,除了主持了国内港口建设的两个工程师外,还有几人则是海产养殖方面的专家,从农科院过来的。

  陪同两位专家过来的还有魏东来。

  “长缨你现在老出息了,我小叔前段时间还夸你呢。”

  他就没被这么夸过,搞的好像自己不是魏家的孩子。

  长缨含蓄的笑了下,“你怎么跟着过来了?”

  “我来瞧热闹啊,说起来你给我打电话之后我就一直在查资料,还真被我查到了一些东西,长缨你请我吃海鲜大餐吧,请我吃饭我告诉你一个发家致富的好法子。”

  李秘书陪同着来接人,完全没想到领导跟这个年轻人这般熟络,而且这年轻人还这么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