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八十七章 盛京学院_拐走陈圆圆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整个辽东的改革发展都在热火朝天的进行着。

  一切顺利得让唐辰颇为得意。

  他也难得偷空闲了下来。

  不过唐辰始终不是个闲得住的人,各方面事情张罗完了,又想起开办学校来了。

  教育决定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重要的事业,任何时候,教育都不能落下。

  说起学校,辽东早已有不少。

  明初时,朱元璋有感于天下大乱后的地方教育的破败,于是大建学校,经过短短十余年后,地方教育事业达到兴盛的状态,无论多么僻远的地方都有建有学校。

  地方学校不仅有向朝廷上贡人才的作用,还是无数百姓进行科举的第一步,无数名臣名相都是从这里踏上科举和宦海沉浮的第一步。

  明代的官方学校种类繁多,如国子监、府学、州学、县学、卫学、宗学、武学。

  除了京城的国子监以外,地方上的府学、州学、县学、卫学这些地方学校,是国子监的延伸,也是国子监的补充,很多地方与国子监比较相似,可以看作国子监的缩小版。

  卫学,是为卫所子弟准备的,生员分为文武两类,文生员的目的是科举,武生员多是卫所官员子弟,当然了,卫所官员子弟或者低级武官,也是可以参加科举的。

  宗学,顾名思义,就是为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

  明初时,对宗室限制较严格,宗室子弟不能读书。

  后来宗室子弟众多,朝廷也不能负担,万历年间开放宗室子弟不能读书的限制,宗室子弟开始可以参加科举,甚至有宗室子弟中式两榜进士。

  义学和私塾,是民间比较有钱的商人、乡绅建立的学校,让年纪较小的儿童可以得到启蒙。

  书院,是民间教育的主力。

  随着科举的兴盛,官方学校日渐式微,而作为民间教育的主力书院开始逐渐抬头,相比较于官方学校,地方书院数量更多,规模更大,比较著名的书院有岳麓书院、崇正书院、东林书院等。

  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的,就成为生员,才有资格进入学校学习,只通过县试、府试而没有通过院试就是童生。

  唐辰想了好几天,才将学校名称想好了,就叫盛京学院。

  他想创办一所从小学到大学一体的学校,德智体全面发展。

  学校的地址选在了一处风水宝地。

  虽然唐辰不懂风水,也不太相信风水,总觉得这东西太玄乎,但是创办学校是大事,选个好的地点,总对学子们没坏处。

  于是请了当地著名的风水大师一番勘查后,选好了地址,派人加快修建,没多久,一所崭新的学府就耸立了起来。

  牌匾是唐辰亲笔题上去的。

  创办学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人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往往会说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等,这些因素都不是能一蹴而就的。

  资金方面,以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