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八十八章 大明武官毫不相关的官阶与职务_大明王朝1587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间开始建立的,当时靖难之役刚刚结束,朱棣领麾下大将充“总兵官”,去往各兵防重地镇守,当时总兵官并非专职,而是由其他官职差遣而来的临时性的职务,因此担任此职的官员,其身份等级、薪俸待遇都依照原本官职执行。

  从行政上来说,总兵官要节制都司官员,为了确保等级秩序,不使得体统混乱,担任总兵官一职的官员本身官职就应该在正二品都督佥事以上,于是明廷又依照如此制度设立了一些辅助“总兵官”管理防区的官职,譬如现今众人耳熟能详的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等职称,就是在永乐年间逐步衍生出来的。

  到了晚明,营兵将官总体被朝廷分为了三个等级,分别是总兵官,等同于五府堂官;副总兵、参将、游击等同于都司堂官;守备、把总等身份低于都司堂官而又高于卫官。

  由于以文制武的祖制和论功行赏军功升职的大方略,营兵将官的职务和官阶从成化朝开始逐步结合,譬如陈蚕上任的时候,万历皇帝给他的批示是“以河南都司佥书陈蚕,为蓟镇游击统领南兵驻石匣”,这其中“河南都司佥书”指的是官阶和身份规格,而“蓟镇游击统领南兵”指的便是实际职务和营兵将官等级。

  所以在蓟镇将官陈蚕的这个列衔中,让朝廷真正按功行赏、以军功升迁的是他这个正三品“河南都司佥书”,而“蓟镇游击统领南兵”只是朝廷在蓟镇石匣驻地派给他的职务。

  这套缝合制度在明史研究生朱翊钧眼里特别像现代公务员的职务和职级之分,只不过晚明武将地位实在太低,不管是正三品的都司佥书陈蚕还是正一品的太子太保戚继光,见了内阁六部巡抚总督的文官,在信中还是要自称一句“门下走狗沐恩小的某万叩头跪禀”。

  且随着晚明家丁制的盛行,总督、巡抚的直辖标兵以及各将官麾下的家丁也能编为营兵,朝廷为了控制武官,对这种有品级的官阶授予界定了相当严格的限制,一般而言,武职自都督一品以下,非军功不准实授,实授者不过百中之一,即使封有品秩,除非立下极大的功劳,营兵将官的官阶也很难得到提升。

  在这种前提下,吴惟贤指出陈蚕在故意“讲官话”并不是一个笑话,晚明的制度使得品秩官阶对九边的所有营兵已然失去了做官的根本意义,正三品都司佥书和正六品百户在蓟镇南兵营一样拿不到军饷,对于蓟镇南兵而言,身份级别与酬功支俸这两者之间基本已经毫无关联。

  即使按照朝廷规定的官阶俸禄来说,正三品的陈蚕每年年俸是四百二十石米,正六品的吴惟贤每年年俸是一百二十石米,但是实际上没有一个九边武官会把这项洪武年间定下的数额当真。

  因为这项俸额数量

  请收藏:https://m.ok120.net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